2015-03-12

2015 歐洲自助蜜月 [景點] Musée du Louvre ◆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日景/夜景)




羅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監獄,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
因為他華麗的建築外觀,雖沒列入世界遺產,但吸引我們前來看看。

巴黎的藝術聖殿,就非羅浮宮莫屬,我們抵達羅浮宮博物館的時間已經是黃昏,
滿滿的行程中,我們抽出這天晚上前來造訪。
沒能留上一天參觀內部的收藏,只能在戶外看這座博物館。

羅浮宮博物館內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
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以下是從WIKI上找到的博物館平面圖。


博物館本身除了他曾是王宮外,在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時,
建造了位於羅浮宮正前方的玻璃金字塔,是當時巴黎十大工程之一,
此工程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成為羅浮宮的入口處。

我們或站或坐,或左或右的拍著這座玻璃金字塔搭配著博物館。
很多人在此拍攝婚紗,無庸置疑的是博物館為巴黎最耀眼的地標之一。
就這樣時間過個很快,看似平凡的博物館與玻璃金字塔,
從黃昏到晚上,拍了好長一段時間才離開。
































































我們就這樣一路從18:00待了將近兩個小時,直到20:00後,
才搭著地鐵前往附近的凱旋門拍夜景。

羅浮宮的歷史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
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邊長約90公尺,四周有城壕,
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
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
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1546年,
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
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
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
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
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裡宮及杜伊勒里花園,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裡宮的大長廊,
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
勒沃(Louis le Vau)對羅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
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羅浮宮,
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
以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羅浮宮的
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羅浮宮的計劃。
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羅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
安置於杜伊勒裡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侖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
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
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拿破侖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羅浮宮內舉火,
試圖將其燒燬(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
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
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
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
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
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
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
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
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
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羅浮宮擴建工程,是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
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此工程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的入口處。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
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
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
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
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
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
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

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1.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 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
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2.蘇利庭院(Sully Wing): 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3.德農庭院(Denon Wing): 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
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